學名
Lepidotrigla kishinouyi  
發音 
Lepidotrigla kishinouyi岸上氏鱗角魚
by: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
命名者 Snyder, 1911 棲息深度 40 - 140公尺
中文名 岸上氏鱗角魚 有毒魚類 否 
科中文名 角魚科 經濟性 否 
科號科名 F310 Triglidae 食用魚類 是  中國大陸名 岸上紅娘魚(尖棘紅娘魚) 
最大體長 20 cm  觀賞魚類 否  其他中文名 岸上氏角魚、雞角、角仔魚 
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  台灣分布 西部、南部、北部、東北部 
棲息環境 砂泥底、近海沿岸  模式種產地
日本鹿兒島 
同種異名 Lepidotrigla kishinouyei   
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(沈等, 1993);Fishbase(2006);Fishes of Japan(Nakabo, 2002)  Snyder, J. O. 1911 沈世傑 編 Shih-Chieh Shen ed. 1993 Nakabo T. 2002 
典藏標本 ASIZP0056253 ASIZP0067185 ASIZP0067205 ASIZP0067224 ASIZP0802095 ASIZP0802096 ASIZP0802097 ASIZP0912095 ASIZP0912096 ASIZP0912097 CAS214585 NMMBP05250 NMMBP06157 NMMSTP00116 NTMP1057 NTUM00188 NTUM00322 NTUM00974  
典藏基因2008-08-05,張榮樺,CO1,100% 2012-01-08,柯慧玲,CO1,100% 2012-01-08,柯慧玲,CO1,100%
英文俗名 Gurnard; Searobin 
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     
形態特徵

體延長,稍側扁。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。吻突外側有一大棘,內側有許多較短的小棘。後頭部的凹槽可見。上頜末緣延伸不及眼前緣下方;上下頜及鋤骨常具絨毛狀的牙齒,腭骨則無。兩背鰭基底兩側各具一列有棘盾板。眶前骨棘和眶後棘消失,鰓蓋棘後頸棘和肩胛棘皆非常強硬。體鱗片小且不易脫落;胸部無鱗,腹部被圓鱗,除此,其餘各部被櫛鱗。第一背鰭第II硬棘比第III硬棘略短,但長於第I棘,向後倒伏沒有延伸越過背鰭嵌入處的末端;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;胸鰭寬而低位,鰭端延伸至臀鰭第 6鰭條上方;游離鰭條失言,末端皆不及腹鰭末端。體紅色,胸鰭內側黑色,下部具一橢圓形大黑斑,斑中具白色的小點。

棲所生態

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。 

地理分布

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,包括臺灣、日本、東海。臺灣分布於北部、東北部、南部及西南部海域等。 

漁業利用

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,一般多煮湯,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;或充作下雜魚、魚粉等用途。 

資料維護: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     網站營運: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